幸福收養:收出養機構媒合服務 - 通過層層關卡,陪伴三方找到愛
通過層層關卡,陪伴三方找到愛
113/8/7【圖文/黃靜怡(勵馨基金會高雄分事務所督導)】
雋爸、雋媽結婚多年遲未生育,直到雋媽40歲的這一年,夫妻兩人評估,現在各方面都是最佳的養育孩子時機,彼此達成共識決定提出收養申請。經歷了收養申請、文件資料準備、上課及社工的會談訪視,他們在2023年初迎來了期盼多年的孩子。從事教職的雋爸、雋媽,於收養前討論待孩子來到家中之後,由雋媽先暫停工作全職照顧,雋爸則在下班之後接手共同照顧。然而,孩子來了之後,挑戰才真正開始。新手父母的欣喜和疲憊交織,時間不再是自己的時間,兩人奔波在家庭生活和工作之間,彼此需要更多的調整和磨合。在2024年1月,終於順利完成法院的裁定認可,和收養的孩子正式成為一家人。
前後將近兩年的收養歷程,看似經歷層層的關卡,實際上每往前一步,都是再次確認自己是否願意打開家中大門,接納沒有血緣的孩子成為家人的收養承諾。而每個願意選擇收養孩子的家庭,背後各自有其獨特的家庭故事,而收養後所經歷的酸甜苦辣和收養歷程的經驗,也都不盡相同。
勵馨基金會在陪伴許多人經歷收養的過程,深深知道這是一個不容易的決定,而且不如外界想像的浪漫。這當中需要承擔多少風險和挑戰,還能不退縮和懷疑,要有多大的信心,恐怕只有當事人才能體會。
在兒童收出養服務中,社工常會接到民眾詢問:「為什麼收養小孩還要上課?」「為什麼需要提供這麼多個人資料?」「跟社工會談要談什麼?最後為何還要上法院,這麼麻煩?」甚至可能很難理解為什麼收養一個小孩,可能需要花上一年半至兩年的時間準備,還不保證能順利完成收養。
因為收養關係如同親生子女,在法律上賦予彼此擁有親子關係的權利和義務,透過準備課程、社工會談來協助收養申請人做收養前的準備,不只是釐清自己的收養動機和期待、預備親職能力,同時陪伴家庭討論收養決定對個人、伴侶及家庭關係的影響,也為未來生活及育兒照顧做準備,共同為了未來承接新生命進入家庭而努力。
當原生家庭難以撫養小孩時,依《兒童權利公約》和《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的兒童最佳利益原則,政府部門會先以各種資源盡可能協助改善家庭狀況,增加孩子留在原生家庭長大的機會,若經一段時間的努力和專業評估,確認原生家庭的意願和能力實在無法繼續撫養,則會開始討論出養的可行性與必要性,並尋找媒合收養家庭的機會。後續勵馨也會跟出養家庭討論,陪伴出養家庭做好出養準備,面對出養歷程可能出現的悲傷失落反應。
在實務工作經驗中,出養絕非一個容易的決定,特別是在主流價值和社會文化的影響下,生母多半也有著對家庭完整的想像和渴望。即使覺得自己沒資格給小孩完整的家庭而選擇出養,一旦決定出養也會覺得自己是不負責任的母親,甚至在出養歷程中反覆出現對孩子虧欠、愧疚、失落和罪惡感等感受。然而,出養人這些心理歷程的糾結並不容易表現出來,也不被看見。造成出養/棄養的因素,往往是社會、文化、資源環境、個人條件等因素交織而錯綜複雜。
當等待到媒親配對的機會時,勵馨會安排收出養雙方會面,確認雙方彼此是否已經準備好要再往前一步,同時也是一個愛與信任的交付。原生家庭會知道孩子去了哪裡、會被好好照顧;收養家庭也透過會面來理解原生家庭對孩子的愛和不得已的決定,並且進一步為了後續成長過程陪伴孩子、身世告知和未來的尋根做準備。
Q爸、Q媽在準備出庭前,準備了要送給原生家庭的卡片和生活相簿,其中一段寫到:
「雖然我們彼此不熟識,不過我們要謝謝你們,這本相簿記錄著她來到我們家6個多月成長的模樣,QQ到目前為止算是一個好帶的孩子,她活潑、愛笑、聰明,尤其笑起來挺可愛的。
在未來的日子裡,我們會盡力讓她學習,陪她度過成長的每一個階段,未來每個人都不知道會遇到什麼酸甜苦辣的事,但我相信只要家裡每個人的心緊緊團結在一起,互相一起溝通就不怕遇到什麼困難。
祝福你們跟孩子們在未來的日子裡,平安、健康、幸福、快樂。」
這張卡片,收養父母不只分享了孩子的成長還有為人父母的喜悅,也留下對原生家庭的感謝和祝福。
不論對孩子、生父母或收養父母來說,在台灣文化之下的收出養決定,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其中隱藏的價值觀、文化、意識形態和性別意識,在收出養的過程裡,都深深地牽動和影響著在當中每一個人的步伐。因此,勵馨在收出養歷程中,提供三方的陪伴和權益維護,也期待社會大眾對於收出養能有多一些友善的理解和對待。
新聞取自:台灣教會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