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主要內容
兒童及少年收養資訊中心
:::
身世告知怎麼辦 英文版 網站導覽 臉書粉絲團 聯絡我們

兒童及少年收養資訊中心

  • 關於我們
    • 緣起
    • 服務宗旨
    • 組織架構
    • 服務項目
    • 交通資訊
    • 聯絡我們
  • 收養人
    • 何謂收養
    • 收養前的檢視
    • 收養流程
    • 近親收養議題
    • 繼親收養議題
    • 單身收養議題
    • 收養故事
  • 出養人
    • 何謂出養
    • 出養前的檢視
    • 如何為孩子作準備
    • 出養故事
  • 被收養人
    • 何謂收出養
    • 什麼是尋親
  • 身世告知
    • 孩子想知道身世的原因
    • 如何開始這個話題?
    • 告知時的注意事項
    • 不同年紀要注意什麼呢?
    • 告知身世後會發生什麼事
    • 如何和孩子以外的人談收養
    • 繼親收養身世告知建議
    • 近親收養身世告知建議
    • 身世告知怎麼辦 資源清單
  • 尋親
    • 尋親準備
    • 尋親服務流程
    • 尋親申請
    • 尋親佈告欄
    • 尋親故事
  • 最新消息
  • 收出養百寶箱
    • 合法收出養機構
    • 收養親職課程
    • 國外收養資訊
    • 相關法令
    • 收養相關統計
    • 中心出版品
    • 收出養書籍/影音/剪報
    • 影音專區
    • 常用表單下載
    • 相關連結
  • English 網站導覽 臉書粉絲團 連絡我們
    身世告知怎麼辦
  • 關於我們
    • 緣起
    • 服務宗旨
    • 組織架構
    • 服務項目
    • 交通資訊
    • 聯絡我們
  • 收養人
    • 何謂收養
    • 收養前的檢視
    • 收養流程
    • 近親收養議題
    • 繼親收養議題
    • 單身收養議題
    • 收養故事
  • 出養人
    • 何謂出養
    • 出養前的檢視
    • 如何為孩子作準備
    • 出養故事
  • 被收養人
    • 何謂收出養
    • 什麼是尋親
  • 身世告知
    • 孩子想知道身世的原因
    • 如何開始這個話題?
    • 告知時的注意事項
    • 不同年紀要注意什麼呢?
    • 告知身世後會發生什麼事
    • 如何和孩子以外的人談收養
    • 繼親收養身世告知建議
    • 近親收養身世告知建議
    • 身世告知怎麼辦 資源清單
  • 尋親
    • 尋親準備
    • 尋親服務流程
    • 尋親申請
    • 尋親佈告欄
    • 尋親故事
  • 最新消息
  • 收出養百寶箱
    • 合法收出養機構
    • 收養親職課程
    • 國外收養資訊
    • 相關法令
    • 收養相關統計
    • 中心出版品
    • 收出養書籍/影音/剪報
    • 影音專區
    • 常用表單下載
    • 相關連結
身世告知
::: 首頁 > 身世告知 > 近親收養身世告知建議

近親收養身世告知建議

       親戚間的收養,通常原因大約有兩種,一種是因生父母過世或無能力撫養,而將孩子交給親戚收養;另一種是將小孩過繼給不孕的親友,盼能繼承家產或是招來子嗣等。或許一般人都覺得,出養給親人是親上加親,畢竟有親戚關係,所以不用擔心孩子被照顧的情況,孩子不僅可以獲得兩對父母的疼愛與照顧;另一方面,又可以滿足大人的需求,這是何樂而不為的事情。但是卻沒有人站在孩子的立場來想,在決定收養的過程裡他們的聲音往往是被忽略的,大人們的一場協議對孩子而言會是多麼大的身份轉變,將來可能面臨的自我認同問題又有多少?

 

不得已的近親收養

       對於要向孩子說明身世,若是因為喪親、疾病、意外等造成家庭功能喪失等不得已因素而將孩子出養給親人,養父母可能會因告知身世會讓孩子難過,而且如果孩子年幼就被收養,就更可能選擇不告知身世,以為這樣是對孩子好。同樣面對親人發生變故,養父母一定也很不好受,我們相信養父母都是為了孩子好,然而,每個孩子和大人一樣, 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知的權利。

    再次提醒,客觀描述出養的原因,即使過往發生了不愉快的事情,請避免在孩子面前批評生父母。特別需要注意孩子情緒的部份,因為孩子並不像大人會知道有哪些方法可以讓自己找到情緒的出口,因此常會有悶悶不樂、生氣、不說話、不吃飯等行為;這樣的孩子除了要調適自己失去父母的情緒與悲痛,還要花工夫去適應新的生活環境與人際,對心思還不成熟的孩子的心理來說是一件非常浩大的工程。

    如果生父母是死亡或失蹤,建議收養人陪著孩子整理與生父母共同生活的點點滴滴,讓孩子知道養父母也跟他一樣想念孩子的生父母,並讓孩子知道你隨時願意陪伴他一起思念過去,多陪孩子、多聊聊,多幫孩子用正向思考,也需要尊重孩子有獨處的機會,給孩子多點空間與時間。(關於孩子面臨喪親、死亡的應對,請參考:再見練習題-兒福聯盟的生命教育課https://www.facebook.com/cwlffamily/

 

孩子可能會有的心情

        不是出於生父母無力撫養,而是因長輩的期望、代替不孕的親友生孩子或是補助等而給親人收養,大人有想過孩子會怎麼看嗎?如果大人沒有清楚地向孩子說明他被出養的原因,可能會使孩子產生很多的疑惑,通常孩子會往「一定是我不好」的方向思索。

       為什麼是我要被其他親戚收養?是因為爸爸媽媽不喜歡我嗎?還是我做錯了什麼事?如果孩子有其他親生手足,更容易陷入為何是我被選上的困惑。被收養的孩子內心其實承受著許多壓力,卻不敢問也不能說出口。我們建議大人們在討論時,應該特別留心此事對孩子的影響,要聆聽與尊重孩子的意見,大人也必須說清楚,讓孩子知道不是其本身的問題。

       就算孩子被親戚收養,他仍有權想念親生父母、談論親生父母、甚至與親生父母保持聯絡,建議收養父母不要阻止孩子這些行為,此舉會讓孩子有感覺到不被重視,也可能讓孩子更難與收養家庭親近。在幫助孩子適應身份上,養父母也可以事先與孩子討論往後的各項事務安排,不要短時間就要求孩子改變他的生活習慣以及稱謂,給孩子多點時間去適應。

       此外,有些近親收養在完成收養後,孩子仍然與生父母同住,可能會碰到孩子需要監護人出面處理事務時,例如就醫、就學等,卻面臨實際照顧者非法定代理人的窘境,讓孩子更加困擾。我們建議你,如果不是生父母無法撫養的情況,將孩子留在原生家庭照顧才是最理想,因為親人之間都會保持密切的往來互動,仍能互相協助,避免孩子需面臨轉換的處境。

 

身分的區別-到底有幾個爸爸?幾個媽媽?

       在近親的收出養中經常看到大人之間決定後,沒徵詢孩子的想法便著手收養手續,因為大人總簡單認為生父母一樣是生父母,叔叔、阿姨仍是叔叔、阿姨,或是孩子可以都稱呼雙方為爸爸/爹地、媽媽/媽咪,卻沒有設身處地為孩子想過對他們而言是多麼大的轉變,面臨老師、同學的探問,孩子會不知所措的。

        無論是長大後才得知身世,或是懂事後才被收養的孩子,通常和一般孩子一樣,會以為爸媽就應該只有一對,家也只有一個。一旦被親戚收養,對孩子而言就是身份的錯亂,原本稱作叔叔、嬸嬸的人突然間變成自己的爸媽,而原本的爸媽成了伯父伯母;以前的兄弟姐妹變成了表親或堂親,試想以孩子的角度來看,這是一件多麼混亂、和別人不一樣的事。

 

管教應從何下手?

       近親收養比繼親收養複雜的原因就是養父母中沒有人是生父母;而與無血緣的收養相較,養父母則是孩子原本認識的親人。這樣的收養關係難的不只是多元的角色和複雜的關係,養父母與生父母間難以拿捏界線的親職教養也是一門功課。或許大多數人都覺得沒有差別,但若是真的需要出面管教時,卻不如原本想的容易,尤其家族聚會中,若孩子的生父母或其他親友都在現場,或收養的是另一半親友的小孩,該怎麼拿捏管教的分寸並不容易。

       親戚收養的養父母可能會有上述的焦慮與擔心,然當你一旦決定收養,就要認定自己是孩子的父母親,養父母若搖擺不定,孩子的不安與混亂會更嚴重,這一定不是你們樂見的。如果孩子曾在原生家庭生活過,建議可以先向生父母了解孩子的個性或過去教養的經驗,幫助您在未來處理時能以孩子較有安全感的熟悉方式融入新家庭。我們也建議需要和生父母、長輩討論分工與權限,如果管教者太多或教養態度不一致都會導致孩子感到錯亂,不知道該聽誰的話。

 

【摘錄自-兒童及少年收養資訊中心 - 收養知多少?如何與孩子談身世】

另開新視窗分享到Facebook 另開新視窗分享到Line
:::

兒童及少年收養資訊中心

地址:10066台北市中正區南海路1號5樓之1

電話:(02) 8979-5430 傳真:(02) 2321-2798

信箱:adoption@adoptinfo.org.tw

主辦單位: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 協辦單位: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
通過A無障礙網頁檢測
© 2019 Child and Juvenile Adoption Information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