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養與尋親】無法養,為什麼還要生?是什麼情況,讓生母把孩子出養已是當初最好的決定?
「我很想養,可是我很確定的是,我沒辦法給他/她一個家,
我希望他/她有一個正常且完整的家」
「對他/她會有愧疚,會覺得自己很壞,為什麼要把他/她送給別人」
我希望他/她有一個正常且完整的家」
「對他/她會有愧疚,會覺得自己很壞,為什麼要把他/她送給別人」
正值花樣年華,因為非預期懷孕,在驚慌失措之餘,得計算與思考是否生養孩子及接下來的人生……。和親骨肉分離很痛很難,但自己實在沒有足夠時間、金錢等資源好好養,是把孩子出養時最難的決定......。
「我把孩子出養還是親自扶養比較好?」當下所能做的「最佳選擇」
「決定把小孩讓出去,我內心永遠都有一個愧疚感。」
「我很想養,但我很希望他有一個正常的家。」
——《民視異言堂》家家。
「我很想養,但我很希望他有一個正常的家。」
——《民視異言堂》家家。
親自扶養,擔心自己給不了孩子良好的成長環境與經濟支持;出養,放手是不捨、是無能為力、是最沉重的決定,也是給孩子最大的祝福。
《民視異言堂》訪問真實將孩子出養當事人的心聲,其實對生母而言將孩子送走都是極度不忍心之下,不得已的「最佳選擇」。生母在非預期下擁有了孩子,在無法有充足資源照料孩子的情況下,許多生父母為了給孩子相對健全的成長環境,選擇將孩子給其他有緣人收養。
無法養,為什麼還要生?資源有限的多重原因
「我懷孕了…該怎麼辦才好…」在懷孕及生產的過程中,不僅身體尚未準備好,有較高的機率發生危險、也沒有對懷孕有足夠的心理準備,震驚、否認、憤怒、憂鬱等負面感受會不斷出現,衝擊著他們的心理狀態。
許多非預期懷孕,由於來得太突然,還在猶豫要不要生或不知所措,就錯過了能夠決策是否生育的黃金時間;也有可能因為身體因素,拿掉比生下來更危險、對身體的危害更大;還有可能因為信仰因素,或捨不得已經來到這世上的小生命,而讓非預期懷孕的他們,沒有「不生」的選擇。
但生下來以後,「我不知道該怎麼照顧孩子,家人能夠幫助我一起照顧孩子嗎?」「忙著照顧孩子的話,我就沒時間去唸書/工作了......」最常因為人力上(缺教養幫手、大人健康條件不佳)、經濟上、家庭關係上(未婚生子、單親等)各方面較缺乏穩健的環境,而只好將孩子送走。
對孩子的愧疚,像切不斷的臍帶!把孩子送走後經歷的反覆悲傷
「我很想送禮物給他,但我不敢,因為我會覺得我這樣做,是不是會給孩子壓力」
——《民視異言堂》家家。
決定將孩子給別人養後,出養者其實不會瞬間如釋重負!而承受著來自周遭親友的輿論壓力,進而造成自身的心理壓力,反覆經歷擔心孩子被收養後是否能適應、自我懷疑、悲傷失落等情緒反應。
許多出養者會有極度思念孩子,深夜裡哭泣、失眠,甚至自傷或自殺傾向,每當看見孩子的物品、曾共處的房間,都會再次陷入回憶中無法自拔。空虛及遺憾的心理狀態,或看到其他人的孩子,會產生自己「如果也能和孩子同樂就好了」等逃避事實的幻想。
每個把孩子送走的時刻都很不容易,但也是個負責任的決定!
每個人歷經出養後,悲傷反應的時間多久都不盡相同。試著在悲傷反應之外,看見事實判斷上的最佳選擇,調適心情,相信這是個「相對來說最好的選擇」,是為自己人生及孩子的人生負責任的決定。
練習1 |在自我懷疑與思念之間反覆的情緒調適
不論白天或黑夜,待在曾和孩子一起生活的空間,或翻著、摸著曾和孩子一起互動的物品時,內心不禁浮現愧疚與自責、神情流露出不捨與懷念等悲傷反應。面對思念的情緒,除了自己默默消化,更可以向信任的家人、朋友或是尋求專業單位的協助,並透過陪伴及分享,讓情緒得以好好的整理及釋放。
練習2 |放手給孩子祝福,也祝自己可以繼續往前走
完成出養程序的那一天,是給孩子最後的祝福,同時也練習帶著這份祝福,慢慢地讓自己「重新找回接下來的人生方向」。不用害怕偶爾迸出對孩子的思念,或想像孩子在不同年齡階段的模樣,就帶著這份思念與祝福,伴隨人生繼續往前吧。
出養,並不表示對孩子的關心和擔心會減少,別忘了,當初是如何在經過審慎思考及自我評估後,「以孩子的需求為考量點」做出如此不容易卻負責任的決定。
*本文為雞湯來了X社家署兒童及少年收養資訊中心X兒福聯盟 特別企劃
文/雞湯來了特約作者潘佾欣、雞湯來了蕭子喬
校稿/雞湯來了陳世芃
製圖/雞湯來了特約美術羅仕翔
編輯/雞湯來了蕭子喬
參考資料
鄭君紋、劉世閔(2011)。一位未婚女性在青少女時期懷孕的生育決定與出養經驗之敘事研究。教育科學期刊,10(2),139-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