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年齡發展可能會出現跟身世有關的問題:
- 身世告知是持續不斷的溝通過程,並不是告訴孩子不是自己親生的就可以結束這個話題了;不論在孩子幾歲的時候告知,都不是一次就可以處理完。
- 營造自在、雙向的親子溝通,讓孩子想問的時候可以問。
- 即使錯過從小告知的機會,或是曾經用了善意的謊言也沒關係,只要願意對孩子誠實,任何時候都是再開始的好時機。
- 孩子比爸媽更不安、焦慮,給孩子愛的保證,讓他確信不論發生什麼事,都永遠是『我們』的孩子。
上小學前: 3-6歲
四歲左右的孩子很喜歡問小寶寶的事情,碰到這種問題,很多養父母會措手不及,心想我該講多少呢?認真的爸媽可能會鼓足勇氣、鉅細靡遺地細說從前,結果發現孩子一頭霧水、或是聽到一半就跑去玩了,你有過這種經驗嗎?不要太緊張,仔細聆聽孩子的問題,孩子好奇的是他怎麼出生的?這是每個孩子都很有興趣的問題,跟親生或收養沒有任何關係。對於孩子詢問出生時的細節,就你所知告訴他,你也可以問孩子的生父母或當初經手的機構社工員;如果沒有資訊,就老實告訴孩子不知道。
其實每個人在人生中都會有一些大大小小的失落經驗,對於不能夠生育的爸爸媽媽來說,不孕也是眾多失落的經驗之一。對媽媽來說,最難說出口的莫過於跟孩子解釋不是從媽媽肚子出來的。一方面,這表示你得告訴孩子他有兩個媽媽,並要面對自己不是孩子唯一的母親這件事;另一方面這可能會勾起不孕的失落。你得先檢視自己對不孕以及渴望成為母親的感受,如果仍覺得空虛或十分難受,會有這些反應是正常的,建議你先處理自己的議題,找可信任的人或專業人員談談,免得在孩子面前過度情緒反應而嚇到孩子,甚至讓孩子從此不敢再提這件事。
通常這類問題是養父母首次面對身世議題,也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你可以這樣回答:因為肚子生病了,或是利用故事告訴孩子是從另一個媽媽的肚子出來、如何來到家裡、成為家中成員的過程。孩子聽到父母的解釋後可能會喔一聲,然後繼續玩手邊的玩具。你們可能會訝異孩子的反應如此輕描淡寫。是的,因為這個年紀的孩子注意力很短,爸爸媽媽不要自己嚇自己,孩子沒有你想得這麼複雜,爸媽說什麼、小孩就相信並接受什麼,這樣的回答通常就能滿足。如果他繼續發問,你可以依他的問題繼續做誠實簡單的回答,直到他滿意。有些人會擔心孩子年紀太小聽不懂,所以要用孩子能理解的字詞與生活經驗來說明唷!
※ 小技巧 :
- 秤秤看遊戲:如果你知道孩子出生的體重,可以一起玩秤秤看遊戲。拿出家裡的體重計,跟孩子一起尋找家裡的物品,弄成跟孩子出生體重相當重量的組合,讓孩子抱抱看、感受一下他出生的重量。
- 猜猜看遊戲:猜猜看的遊戲可滿足孩子的想像。問孩子:「你猜,你出生的時候是怎樣呢?」和孩子一起討論、加入許多細節,例如身上穿的衣服、當天的天氣,這個過程會讓孩子充滿興奮跟愉快,也讓孩子有一種決定感,彌補不知道的失落。如果你的孩子喜歡畫畫,也可以讓孩子畫出想像的畫面。
「我不是從媽媽肚子出來的,我跟別人不一樣。」
學齡前的孩子很關心和別人一樣或不一樣這種問題,例如說性別差異、頭髮長度、膚色深淺等。他們一方面想跟別人不一樣,來突顯自己,例如我有洋娃娃而你沒有。另一方面,他們很在乎別人對他們是什麼看法,也就是好或不好這種二分法。所以養爸媽要小心說話的態度,包括正向接納的氣氛、幫助孩子瞭解收養不是不好的、只是一個跟別人不一樣的點,就像身高或性別的差異。養爸媽可以利用觀察生活周遭的人事物來讓孩子學習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有別人身上沒有的特點。
※ 小技巧 :
- 找找看遊戲:你可以在生活中引導孩子去觀察相似物品間的差別。例如走在路上時可觀察路上的汽車大小或顏色?觀察家裡每個人的身高或膚色?市面上有些書專門用來訓練孩子的觀察力,從很像的兩 幅圖畫中找出哪裡不一樣?透過這種好玩的遊戲,可以幫助孩子接納所有人事物間有不同是正常的,沒有好壞的差別。
「我不是你生的,你會不會突然不要我?」
有時孩子雖然開始上托兒所或幼稚園,但他們仍十分害怕與爸媽分離,安全感不夠的孩子可能會用生氣和否認來掩飾心理的不安。面對這類的反應,有些養爸媽覺得晚點再說好了,有的養爸媽會不忍心而用所謂善意的謊言,告訴孩子他是媽媽生的、剛剛是開玩笑的。
然而,我們不贊成你逃避或是說謊。如果轉移話題或忽視,孩子會學到這是一個爸媽不喜歡談的話題,未來你們會很難開誠布公討論這件事,也會影響孩子對你的開放度,有些孩子甚至連學校或生活小事也不想再跟父母說。你可以再一次簡單誠實地告訴孩子收養的事實,強調雖然不是爸媽生的,但永遠都是爸媽的孩子,這是孩子永遠的家,然後抱抱他、讓他感受你有多愛他。孩子有情緒是正常的,請允許孩子哭泣或生氣,你可以抱他或陪他,做一些喜歡的事如念故事書、玩積木等等。
※ 小技巧 :
- 生娃娃遊戲 : 有的媽媽會跟孩子玩生小孩的遊戲。讓孩子鑽進棉被或媽媽的裙子裡,假裝被媽媽生出來,還要像貝比一樣哇哇大哭。這是一種滿足 孩子渴望從媽媽肚子出生的遊戲,孩子可能會玩上幾次或一段時間。
上小學以後 7-12 歲
「生我的媽媽現在在哪裡? 她在做什麼?她長怎樣?」
上小學的孩子,抽象理解力更好,也對未婚生子、棄嬰、虐待、吸毒、坐牢等社會現象有大致概念。孩子開始會去想像生父母的長相、職業。這些對生父母的圖像拼湊是孩子建立自我的開始,養父母要盡可能客觀中立、不帶批判地給孩子想知道的訊息。
順著對生父母形象的建構,孩子可能會有美好的幻想,尤其在跟爸媽有衝突關係時,例如:爸媽處罰孩子弄丟東西怕被處罰而說謊的行為,孩子可能會說我的生父母一定不會罰我。養父母們總是很快就被孩子打到痛處,可能更加生氣而給予嚴厲的懲罰,導致親子關係緊張;反之則是不敢管,順了孩子的 意。其實教養跟收養不應該混為一談,養父母要對自己的父母身份有自信,讓孩子明白雖然不知道生父母會怎麼做,但可確定的是說謊是不被允許的,做錯事就要承擔後果,這和收養無關。
有時孩子會出現許多看來像是伴隨身世而來的行為問題,例如在學校無法專心、成績低落、欺負同學、說謊偷竊,養父母會懷疑自己太早告知身世似乎是錯誤的。因為多年用心建立起來的親子關係遇到挑戰感到受傷,難免冒出「收養的果然就是會這樣」的悲觀想法,事實上,孩子比父母更不安。
※ 提醒您 :
不論什麼樣的家庭背景,父母都會面臨孩子有上述的行為問題。養父母不要立即將所有問題歸因到收養上,應該探究孩子是因為學習的方法不對、還是挫折感、還是怕被責備才會有這些行為狀況出現。撇除這些原因,再來考慮會不會是因為在乎收養這件事情?
「我親生的爸媽為什麼不要我?」
孩子開始學會關心別人的感受,在學校有固定的人際網絡,在乎在他人眼中的形象,所以會更在乎生父母不能照顧他們的原因,會有將這些原因歸咎於是自己不好。
孩子也容易對「不能跟生父母在一起」產生失落感,或是對生父母感到生氣,有的孩子會說希望不是生母的孩子,或者認為生父母是不負責任的等這類帶有批判指責的話。你可以讓孩子學習換個角度來看待生父母,例如感謝他們給孩子健康的身體;對於棄嬰,可以說雖然不知道生父母是誰,但他們把孩子放在廟或停車場等地方,就是愛孩子的表現,因為他們知道那裡常有人進出,小孩一定會被發現,也才有機會來到收養家庭。
更重要的是養父母自己要學習接納生父母,包括自己認為不好的部分,讓自己可以不帶批判、很自在地去跟孩子談他們。
「我是親生爸媽不要的孩子。你們會不會也不喜歡我?不要我?」
孩子會問更多、更深入的問題,可能突然有情緒或是說出讓養父母嚇一大跳的話。孩子這些情緒化、否定自己的字眼,其實是不安全感的表現,孩子在確認爸媽是否真的愛他、接受他的全部。有些養父母可能會納悶,明明跟孩子之間的關係很好、也不太責罵孩子,為什麼孩子會這樣想?孩子這麼做真的沒有什麼道理,單純地感覺到不安、怕再度被遺棄,畢竟小學階段還是需要爸媽照顧,因為擔心自己不能永久在收養家庭,就會渴望爸媽給予保證、甚至測試。
※ 提醒您 :
你在解釋時必須盡可能不要將重點只放在一個原因上,讓孩子瞭解被收養是許多因素加起來造成的,而收養是相較最好的選擇。你也可以在解釋時加入你對於能夠收養孩子、成為他的父母這件事有多感恩及喜悅。這一切的努力可以幫助孩子認定養父母是無條件接納他的一切。
上國中以後 13-18 歲
「我是誰 ?」
青春期的孩子會想知道更多生父母的資訊,包括長相、個性、信仰和生活方式、專長、嗜好等,甚至想要見面。從十二歲到成年這段時期,孩子探究身世和自我認同的需求較以往強烈,即使不是被收養的孩子,也會在五官、身材高矮胖瘦、或課業成就跟才藝等各方面去和同儕比較,以此來認定個人的存在價值,這是青春期必經的探索過程。除了延續上述學齡期的處理技巧外,請依孩子的問題給予更詳細的身世資訊,以及更開放雙向的討論空間。
青少年對於父母講的話都會帶著挑戰質疑的態度面對,心中既期待成為獨立的大人,又擔心和父母疏離的不安全感。青春期的孩子突然有情緒、或突然成績低落、或關在自己房間、不想跟父母出門,都是正常的行為。做父母的不應該帶預設立場,例如:就是收養的才會這樣、果然知道身世就會如此。那只會讓你跟孩子陷入更衝突的親子關係。被收養的孩子比你更慌亂、不知所措,他需要的是父母的包容跟陪伴。
※ 提醒您 :
青春期的孩子也可能一點都不想談他的身世,他們正忙著長大、交朋友、準備升學。有時候,孩子的行為問題和身世沒有關係,純粹就是和一般孩子一樣的青春期情緒、或人際困擾、學習挫折。多一點關心跟觀察,少一點責備和情緒,不要把教養跟收養混在一起,那麼你就會聽到孩子心裡的話,知道怎麼解決親子衝突。
【摘錄自-兒童及少年收養資訊中心 - 收養知多少?如何與孩子談身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