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養與尋親】被收養的孩子和親生爸媽重聚:電影《晨曦將至》歷經慌張不安,終會走向溫暖安定
當生母出現,孩子要生母還是養母?
當生母出現,孩子會怨懟質問嗎?
其實,這都不是被收養的孩子與生父母重聚時必然發生的場景......
在每個被收養的孩子都是小《泰山》中我們看到,其實許多被收養的孩子想尋找親生爸媽的出發點,並非「怪罪」當年為何要把我丟掉,而能理解生母(或血緣家人)所歷經的苦衷,渴望和血親重聚只是為了找到自己從何而來。對於這些孩子而言,渴望和生父母或原生家庭重聚,並不代表要把收養家庭推開。
而在無法養,為什麼還要生?中我們則看到,許多將孩子送走可能當年是意外懷孕、還沒準備好就成為家長、經濟或幫手實在不足無法給孩子好的成長環境,並非不愛孩子或有意拋棄,甚至多年來可能承受愧疚的心理折磨。
孩子和原生家庭重聚,是孩子尋根的渴望,是生父母幻想畫面實現的渴望,但這其中有太多的未知與不確定,不確定對方是怎麼想自己的、會不會討厭我、會不會很尷尬......種種的不安,讓孩子的生父母都懷抱著擔憂不安的心情,既渴望又逃避。
本該親近但卻陌生的血緣家人,該如何從「理解到相處」,是重聚時需要有的心理準備。
尋親重聚的時刻,就像心中冰凍的一塊逐漸溫暖融化
電影《晨曦將至》中孩子的生母,當年意外懷孕時人生彷彿從光明瞬間變成一片黑暗,還沒有能力照顧小孩,家人也不支持自己,不得已將孩子送走。渴望著和孩子重聚,卻也徬徨、無能為力。而養母在孩子長大的過程中,每年向孩子念當年生母留下的信,讓孩子知道自己還有另一個把自己生出來的媽媽——廣島媽媽。
其實許多將孩子送走的母親,都歷經一連串艱難的歷程,包含社會對未婚生育的污名、拋棄孩子的污名等。即使將孩子送給其他人收養,也並非無憂無慮地過生活。面對是否重聚,既渴望又害怕,幻想期待的相聚畫面也伴隨自己重回當年黑暗生命狀態、複雜心理與糾結情緒的痛苦之中。
究竟,「重聚」會發生什麼事?對於生父母來說,一開始得知孩子提出重聚邀請,多半經歷又驚又喜、愧疚、糾結、秘密要不要說、對孩子成長狀況的好奇與擔心,這是心裡最複雜糾結、覺得最難的階段。
接著第一次重聚相見後,一切盡在不言中,瞭解彼此「多年來過得好嗎」等自然的渴望與好奇,自然地連結了彼此。
重聚不只是一次的會面,更是之後保持聯繫的過程。當孩子與生父母各自回到生活,孩子也回到收養家庭,彼此也有機會透過通訊軟體等維持基本的關心,知道彼此安好,也不過度打擾,是許多人重聚後最恰到好處的距離。
值得慶幸的是:重聚經驗雖會帶著當事人回到當年的傷痛與焦慮心情,但也會因為重新連結或得到諒解,而讓心中的糾結獲得釋放。要面對多年不見的對方想起來很可怕,但實際相處重聚卻多半發現沒有想像中那麼恐怖,甚至會成為一段生命中重要的療癒旅程。
打破未知徬徨的不安!「心理預備」讓我們有勇氣和方法面對重聚
很多時候,擔心害怕都源於不理解而產生的想像,其實重聚不代表原本的生活會天翻地覆,或生母養母搶孩子大戰,而更可能真正發生地是:重新獲得連結、填補多年來的空虛,也找到彼此用最適切的型態聯繫的新關係。
重聚歷程中會歷經許多的轉折與情緒起伏,若能有心理準備、善用資源,重聚經驗會較為正向與順利。
對於生父母或原生家庭而言,在相聚前梳理好自己的情緒,以及要透露多少過往故事,可以減緩面對重聚的慌張或不確定感;相聚時,如實地表達關心,透過彼此的互動,探索彼此對重聚後的相處期待;相聚後,不急著定調未來要怎麼相處,而是尊重對方原本的生活,也適量地保持聯繫、表達關心。
對於孩子而言,相聚前可以先做好自己想像中的畫面,不一定和現實中一樣的心理準備;相聚時,試著不抱任何評判或預設地去好奇、去了解原生家庭的狀態,或當年的故事;相聚後,釐清自己希望和收養家庭及原生家庭有什麼樣的相處模式,並表達讓對方知道,讓彼此在彈性調整中找到最適切的相處距離。
尋親就像是一場需要彼此鼓足勇氣、預備好心理韌性,而後「雙向奔赴」的旅程,踏上了才知道沿途風景如何,沒有最好的路線,持續擁抱好奇與開放心態,自然沿途都是收穫!
血緣就像大樹的根,讓我們找自己從何而來,自己最初的樣貌;而日常相處的親情,其中的愛和陪伴,則是孕育我們長大的養分。
有牽絆、想去愛的人就是家人,沒有標準答案。重聚後的答案,就在彼此的心中。
*本文為雞湯來了X社家署兒童及少年收養資訊中心X兒福聯盟 特別企劃
文/雞湯來了蕭子喬
校稿/雞湯來了陳世芃
製圖/雞湯來了特約美術羅仕翔
編輯/雞湯來了蕭子喬
參考資料
楊淑宜(2015)。親生母親與被出養子女的重聚經驗探究。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未出版之碩士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