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血緣的愛】孤兒15歲時被領養赴美 90後港男幸福宣言︰我好幸運
2022/11/18 【記者︰顏紫燕】
你就是我們家族的一分子,跟另外5個子女是沒分別。」90後港男Luke一直將領養父母對他說的一席話銘記心中。Luke沒有見過親生父母,約4歲入住兒童之家,直至15歲被來自美國的一個家庭領養,多了爸媽、3個哥哥及2個家姐,突如其來的身分及環境轉變,Luke需時適應,至今經歷15年了,深深體會超越血緣的愛。
眼前的Luke在人前講述自己的身世,難免顯得靦腆,不過他勇於分享是希望大眾多認識領養孩子,了解到親情是不受血緣的羈絆。「這是我的家庭,嗲哋、媽咪,大哥、二哥、大家姐、二家姐及三哥,最後就是我。3個阿哥都是養父母親生,2個家姐和我就是領養的。」Luke拿起家庭相冊介紹著,他是Franz家族一分子,家人在美國南達科他州(South Dakota),他直言︰
「自己是很幸運的,跟家人有講,每個人都是這樣說,我好幸福被他們領養,他們是最好的家庭,真的!」
4歲孤兒入住兒童之家
Luke沒有見過親生父母,4歲前的他是由生母的朋友養大。年幼的Luke多次被獨留家中自己走到街上,被警察捉了2、3次後,就將他交給社會福利署接管,並入住兒童之家。
兒童之家的家舍姨姨很愛錫Luke,在假日時會接他回家照顧。無家孩子只能在兒童之家待至18歲,Luke一直有申請領養,但很久沒有消息,覺得沒機會,本身預計依照18歲後獲派公屋,開展一人的生活。
「那時我沒有很渴望要一個家庭,加上本身生活幾好,住公屋都沒有甚麼要擔心。讀書都正正常常,預計留在港考A-level再升大學。」
對於Luke來說,「家人」似是一種奢想。不過,15歲那年迎來人生轉捩點,獲通知有美國的家庭領養他,他成為被選中的孩子,聽了意見決定踏出第一步,人生改變。
「我聽了社工、以及很錫我的家舍家長意見,認為我如此大年紀有美國家庭肯收養,錯過了今次就無下次。」
15歲獲美國家庭收養
加上,美國Franz一家誠意滿滿,特意為Luke親手製作一本書,一家七口自我介紹,各人均親筆寫了一段話給他,Luke亦考慮海外生活的環境等因素,在中三那年決定準備赴美,多了一重新的身分「兒子」。
在海外,領養孩子很平常,Luke家中2名家姐是美國本地被領養的。而他被領養是機緣,父母一直有當海外交流生的寄宿家庭,領養他前一年,有名10多歲的埃及交換生,Franz一家與埃及生相處得很開心,視她為家族的一份子。Franz一家有感領養多一位青少年沒問題,作為基督徒的他們,在一本宗教雜誌看到Luke的資料,就這樣開始越洋領養一位香港少年。
領養父母細心安排
回想約15年前,領養父母窩心安排,令Luke受寵若驚,亦大受感動。Luke指出阿爸阿媽飛過來香港,在社工陪同下先在香港相處一星期,想他在熟悉的環境認識他們。領養父母的家在南達科他州屬偏遠小鎮,所住的地方只得6萬人的城市,故當時父母先帶Luke到加州去玩及探望哥哥,Franz一家事事為Luke細心安排,Luke首年赴美國新環境,事事很新鮮、很多體驗,非常忙碌,例如上學環境不同,第一年要學駕車等,首年忙碌得無暇想太多,至第2年,他開始感辛苦想念香港,並跟養父母提起想回香港,因而有些拗撬。
「先去了加州探望在那邊讀書的兩位阿哥,領養父母來說可說是幫我幫到盡,想我慢慢適應,加州始終多些人、繁華些的大城市,又帶我去迪士尼。之後到南達科他州,第一印象令我呆了,8成以上機場的人應該都是為我而來,最少都有50、60人,拉起很多歡迎我的橫額。」
「我有些辛苦想回去,他們就會覺得點解,他們也不是做不好。最後阿媽哭,我又哭。」
放手教育獨立孩子
Luke待在美國第3年左右,慢慢跟家人更多分享,早已感到舒服自在叫爸媽,尤跟哥哥相處融合,無所不談。父母放手讓Luke成長,起初有安排興趣班,但同時想孩子獨立,安排了他打暑期工賣雪糕,取表格給Luke讓他填表見工,而學習路上亦由Luke自主決定。
「外國人教育方式不同,他們一步一步慢慢放手,例如第1、2年會給我零用錢買食物、入油,之後開始返工,我就需自己付油錢。又如上大學18歲時,雖然學校在同一鎮,但爸媽覺得我要開始自己出外租屋,他們會付部分租金,希望我不要一直黏著屋企。」
上到大學,Luke屬意選讀理科,升上同一鎮上的大學,近家可跟家人相處多些。他選修化學工程讀到第2年,覺得不適合自己就轉讀了工業工程,大學讀了4年半。他有感工程在美國很吃香,畢業後做了約3個月實習,然而心繫香港,在美國生活7、8年後想回出生地。最後在家人的不捨下,當年23歲的Luke回香港,而家人精心DIY家庭相冊陪Luke回港,Luke視它如寶。
「我有解釋習慣不到,而且想回來見朋友。其實爸媽起初不太理解,一定有反對,覺得我一讀完就走,是來讀書抑或加入我們的家庭,現時阿媽都知道及理解了。」
不在身邊更明白家人的珍貴
回港約已7年,Luke期間只回美國2次,而二哥三哥有來香港,受疫情影響真的影響見面。Luke掛念家人,現時一星期至少傾2次電話,傾談很多,無所不說,爸媽現時60多歲,當家庭醫生的爸爸去年退休,媽媽一直忙做家庭主婦,Luke希望明年航班增多時回美國跟家人見面。問Luke屆時會否準備烹調香港美食,他笑言試過,但成了家人的惡夢,因為不醒目整了一些對他們來說很恐怖的食物,煲了魚湯,可知道外國人眼中的魚只是魚柳,不會有整條魚的,「不太成功,簡直是地獄料理」。
而臨近感恩節、聖誕節,他會準備寄禮物及心意卡,而當下可做的,Luke表示會多些致電回去,他提及外國人擅長表達心意,傾電話收線會說Love you,他表示雖然尷尷尬尬,但他也會說,都是真心說出口。
「阿爸阿媽一直有講,我就是他們家族的一分子,是跟另外5個仔女沒分別,我那時不是不信,始終感受不是很深。直至我返來香港,反而明白多了,因為他們不在身邊,更會珍惜掛念。」
「那麼多年,我領悟到愛是可以無條件的,家人是無條件為你付出的人。而我的家人是超出血緣,老土些去講,都幾偉大的!」
領養家長互助組「樂兒會」
Luke是次的訪問由非牟利機構「樂兒會」牽線,希望讓大眾了解更多領養孩子/家庭。「樂兒會」於1993年成立,由一眾領養家長組成,藉不同的活動連繫各個領養家庭,家長互相支持分享,得到支援,而被領養的小朋友亦知道其特別的身份不止是他,從而更接納自己。
「樂兒會」主席林太指出,一般人對領養有誤解或認為不能生育才去選擇領養,她認為領養是家庭計劃的其中一個選擇,家不一定只看血緣關係,而是大家彼此之間的愛,兩夫婦本來也是沒有血緣,兩人結合去成為家庭,因為愛而走在一起。
新聞出處:hk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