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歲前黃金期 毒寶寶出養是社政系統一大挑戰
2022/07/31【記者王慧瑛/高雄即時報導】
台灣兒少收出養媒合機構現有8家、12處,其中財團法人兒童福利聯盟主力在國內、財團法人天主教福利會以國外出養為大宗。兒盟副主任楊雯伃說,3歲前是國內出養黃金期,為設法提高出養機會,近年安排有毒品等特殊背景孩子與有意收養者團體互動,讓他們對毒寶寶改觀,逐漸提高國內出養。
楊雯伃說,去年兒盟處理兒少出養案有3成是有毒品背景特殊孩子,可見毒寶寶問題仍是社政系統一大挑戰。出養過程有許多關卡要克服,孩子年齡、性別、背景、健康狀況是4項重要因素,0至3歲是國內出養黃金期,3至6歲孩子以國際出養為主。
楊雯伃表示,為提高國內對毒寶寶接受度,兒盟近年做許多努力,安排毒寶寶與有意收養人團體互動,有人在相處後驚訝地說「原來毒寶寶和同齡孩子發展無異」,對毒寶寶改觀,決定伸出接納的手。兒盟也針對毒寶寶出養後做健康追蹤,發現多數毒寶寶只要能得到良好照顧與陪伴,發展潛力不輸同齡孩子。
「收出養是與時間賽跑!」楊雯伃說,出養必須取得原生家庭同意書,有時候原生父母態度反覆,孩子從1歲拖到3歲還在等,她曾處理一件毒寶寶出養案印象格外深刻,一名20多歲年輕媽媽生下第一個孩子後,便因為毒品案入監,她渴望出獄後能親自照顧,對是否出養態度猶豫,一拖就是一年多,某一天獄友一句話讓她轉念,獄友告訴她「與其讓孩子跟在你身邊哭,不如在收養父母身旁笑」,這句話對她起了很大作用,她寫信給楊雯伃,表示她願意簽下出養同意書,不久孩子便出養到荷蘭。
財團法人天主教福利會執行收出養任務40年,去年完成36件,原生父母有毒品背景占一半,國外出養35件,國內僅占1件。天主教福利會主任楊淑宜分析,毒寶寶在國內出養困難,癥結在於收養人對孩子健康有顧慮是主因。
楊淑宜提到,天主教福利會投入收出養業務長達40年,有特殊需求孩子占高比率,除毒寶寶,原生父母有精神障礙、智能障礙背景者也占一部分,媒合出養挑戰高。
楊淑宜說,基於認同、文化等因素,希望以國內出養優於國外出養,對特殊孩子來說,一旦國內接受度低,出養到國外成為重要契機。天主教福利會統計出養到國外案例中,以美國占最多,其次是義大利、荷蘭、瑞典。
「不少養父母支持孩子回台灣尋根,胸襟讓人感動!」楊淑宜提到,曾有一名未滿1歲便出養到荷蘭的毒寶寶,青少年階段在養父母陪伴下來台尋親,社工居間安排下到監獄辦理會客,見到和她長得有幾分相似的媽媽,母女倆透過社工翻譯交談,母親相當感動,認為當初出養孩子的選擇是正確的,孩子也理解媽媽當時有困難,不得不將她出養的決定。除了那次會客,這個孩子成年後又多次來台灣,她認為「回到台灣很有歸屬感!」
楊淑宜指出,許多被送出養的孩子,常覺得自身處境像「香蕉」,黃種人膚色下,內在是受白人文化洗禮,在國外可能被當成「外來的人」,回到台灣已不會說中文,和原生家庭生活習慣也不同了,「根的失落」是內心深處難迴避的衝擊。
楊淑宜分析,去年天主教福利會完成出養36件案例,國外35件、國內1件,3歲以下孩子有7人,3歲以上是多數,在國內超過3歲以上要被收養難度提高,加上原生父母有毒品等背景,都會加劇國內出養難度,媒合國外收養人成為重要途徑,國外對毒寶寶接受度較高,很重要因素是文化,且毒寶寶戒斷症狀及健康風險其實沒想像中那麼大,國外收養者願敞開心胸接納,甚至連手足一起收養,讓他們成長過程更有伴。
「那臍帶相連的親暱感,不會消失!」楊淑宜說,許多原生父母迫不得已將孩子送養,做為媽媽的本質、母性其實都在,很多人會掛心「孩子有沒有過得好」,許多孩子也能理解媽媽是託付給可以提供更好照顧的對象。
如何提升毒寶寶在國內出養接受度,楊淑宜主張,要從文化、資源兩大方向努力,文化指的是設法提高國內收養風氣,公部門要一起協力並提供資源,政府可扮演重要力量,和民間相輔相成。
新聞出處:聯合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