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和子維怎麼了?——從《華燈初上》看小媽媽出養心路糾葛
2022/04/02
【文/雞湯來了蕭子喬】
連續劇《華燈初上》中,不僅有日式酒店裡複雜的同事情誼,更有下班回到家中更難解的收出養母子糾葛。蘇慶儀(以下簡稱蘇)與子維走在路上,當子維對旁人說出「這我乾媽」,蘇只能假笑附和;蘇割腕自殺後,子維心急如焚把蘇送上救護車,蘇說了一堆話卻還是無法說出口「不只是乾媽」……。
面對早已揮別,卻近在眼前的親子關係,蘇如何一次次嚥下自己的複雜心情?
蘇謀劃奪回兒子的安排看似「不懂感恩」蘿絲,其實正反映當年懷孕,在無家庭經濟或家人支持下,不得已出養自己親生骨肉,對於一個青少女而言是生理更是心理的切身之痛,不只影響著青少女時期的蘇,更影響了她日後的性格與追尋幸福的態度。
小媽媽蘇:不得已的出養,成為一生的重擔
劇中的蘇,明明是被叔叔強迫而懷孕,卻由她獨自承受汙名與痛苦,成為小媽媽的蘇難以獨自承擔扶養責任,決定出養親生骨肉。多年之後,成年的蘇藏著這個揮之不去的秘密,成為生活中的反覆拉扯的心理糾葛。
雖然劇中演的是1980年代的故事,而隨著時代推進,今日的未成年小媽媽數量仍不容小覷。行政院戶政司統計,近十年來(2010-2020)15-19歲未成年少女生育率皆為4‰。以2020年為例,誕生超過2000名未成年小媽媽(2020年15-19歲少女共有約551607位*4‰=2206)。
雖然每個小媽媽懷孕的原由不盡相同,但當物質與身心條件未成熟,部分小媽媽會選擇出養。有質性研究深度訪談六位出養孩子的媽媽,發現社會對小媽媽及出養人的污名,成為親生母親一輩子脫不去的重擔。
「無力」的小媽媽:選擇出養多是為孩子好
台灣學者以兒福聯盟接獲出養個案的訪談內容統計,發現小媽媽決定出養孩子的5大因素為:經濟問題、家人無法支持、無力照顧孩子、教養問題、希望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
身心尚未準備好,物質與心理上的資源不足,以及希望無辜的孩子仍有好的發展,是小媽媽在未成年生育的狀況下,選擇與親身骨肉說再見的關鍵。
當蘇聽見子維叫自己乾媽:出養重聚成為重大課題
特別的是,蘇的出養並非從此和親生兒子不復相見,而恰好是將撫養權交給朝夕相處的好閨蜜蘿絲。國內外研究指出,與出養子女「重聚經驗」是一段複雜的情緒之旅。而蘇的重聚不只是一段旅程,更是紮根在生活每一個細節中的糾葛,心情肯定更為複雜。
當蘇與子維相處,時時刻刻將蘇拉回當年的記憶,再次經歷著傷痛的焦慮,同時也因重新與兒子連結而感受療癒與釋放。這或許正是蘇即便心裡經歷著翻雲覆雨,仍樂於與子維出門逛街,以感情最好的乾媽/乾兒子相稱的原因。
另一方面,在蘿絲入獄,蘇「代替」蘿絲照顧子維時,就像是蘇與兒子的「關鍵重聚」;蘿絲出獄後,蘇則感受到與兒子「重聚後被迫分離」的痛苦。蘇與子維沒有拉開距離、保持界線,卻也沒有重新建立妥善的關係定位、重聚意義,使得蘇的心理一直卡在模糊不清,不知自己意義為何的狀態,成為最後心理失衡的重要原因之一。
蘇&子維的剛剛好距離?拉開距離VS有預備的重聚
或許,成為小媽媽情非得已,出養也是無奈之下的選擇。然而今日的我們知道,身為出養者,和親生孩子的距離和意義都需要更明確的定位、更有意識地處理。
選擇1|拉開界線、生活圈不重疊
親生骨肉的情感連結渴望無可厚非,然而既已出養,雙方皆需要注意拉開生活距離,建立適當界線,避免情感與出養決策互相矛盾,造成複雜的心理糾葛。
選擇2|討論後相聚,釐清彼此關係與意義
若因任何一方希望重聚,出養者、收養者、孩子都需要有心理準備,並在有預備的前提下,一同面對新的角色意義與關係定位,過程中有相關單位協助引導較佳。
出養小媽媽可以怎麼做?
相關資源:
如此以來,才能保護出養者、收養者,也保護孩子,有面對彼此更適當的界定與勇氣。期待今日的「蘇」與「子維」都能找到更適當的距離,更舒心的關係。
參考資料:
王枝燦(2003)。家庭面臨出養事件之因素與需求分析。兒童福利期刊,4,111-131。
鄭君紋、劉世閔(2011)。一位未婚女性在青少女時期懷孕的生育決定與出養經驗之敘事研究。教育科學期刊,10(2),139-172。
楊淑宜(2015)。親生母親與被出養子女的重聚經驗探究。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行政院重要性別統計資料庫:未成年婦女生育率。
行政院重要性別統計資料庫:現住人口數按性別及年齡分。
新聞出處:雞湯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