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等退休或小孩長大 家扶召募500戶寄養家庭新血
【記者葉冠妤/台北即時報導】2022/01/11
擔任寄養家庭,要等到退休後,或家中子女成年後才適合嗎?家扶基金會指出,據衛福部近5年兒少寄養安置服務統計,每3戶寄養家庭中,就有1戶家中有未成年人口,且近6成的寄養家庭父母年齡介於40到55歲,家中多仍有未成年子女,子女能與寄養童互動,刺激語言與情境學習,更能修補寄養童在關係中的受創經驗。家扶也指出,近年只有約百戶寄養家庭新血,與失依兒人數仍有很大落差,今年盼能號召500戶家庭加入。
家扶基金會投入兒少寄養安置服務邁入第41年,累計已有4606戶寄養家庭投入,提供近5萬7740人次兒少寄養安置服務,家扶今舉行寄養家庭招募記者會,兩組寄養家庭現身說法。
孫亞洲、張惠芳及兩個女兒一家四口加入寄養家庭近3年,一起關注寄養孩童的照顧與成長,讓家人的凝聚力更強大,曾有一個寄養童剛到家裡時才兩歲,因在原生家庭缺少刺激,整天說不到一句話,一家人為訓練他開口說「謝謝」,說學逗唱不下上百次,當寄養童終於說出「謝謝」時,全家欣喜若狂。
就讀高三的大女兒子淇聊起已經安置結束的弟弟,言談間盡是思念,仍會哽咽落淚,子淇說,弟弟只要察覺她心情不好,就會主動過來抱抱她,全家人也因為寄養童,多了不少共同話題,家庭群組裡都是孩子照片跟影片。
目前就讀高一的二女兒悅庭則現場示範如何擔任說故事姊姊,讀繪本給弟弟聽。悅庭說,她時常要一手哄baby,一手餵弟弟妹妹吃飯,自己也得吃飯,忙得不可開交,也看到小baby半夜哭鬧時,爸媽起床哄孩子的模樣,因為寄養弟弟妹妹來到家裡,她才明白爸爸媽媽拉拔小孩長大的辛苦。
亞洲爸爸說,成為寄養家庭前,全家人的共識是不管遇到怎樣的寄養童都不可以退貨,不想讓曾經受傷的孩子再一次受創,當寄養童初到家裡時,他則會為孩子申請專屬email,將生活照片、影片上傳到信箱,安置結束再透過社工給父母,讓寄養童記得這段生活不是空白,也讓孩子的原生家庭父母了解孩子是潛力的,「孩子返家後日子可以過得更好,對我們就是最大安慰。」
寄養媽媽石娜麗擔任寄養家庭超過10年,小女兒賴珮禎從5歲開始就和各個來到家裡的寄養童一起長大,現在的寄養童阿奇已來5年多,與珮禎年紀相仿,更視她為學習對象。阿奇因有過動症、注意力不集中,珮禎為了教會阿奇烏克麗麗和杯子舞,花了一兩個月時間未曾抱怨,更曾經投稿書寫與乾弟弟阿奇的相處。
家扶基金會社會資源處處長林秀鳳表示,家扶每年舉辦近400場寄養家庭招募活動,總計超過3萬人次參與,去年起更因應疫情有多場次於線上辦理,但提出申請並通過成為寄養家庭,近年只有約百戶,這些新進與既有寄養家庭的服務量能,與每年約有2200位失依兒少亟待被安置的需求,尚有很大落差。
林秀鳳說,家扶因此在今年向有未成年子女的家庭喊話,目標能招募500戶家庭參與這項共感服務,只要年滿25歲、國民義務教育以上學歷、穩定收入及足夠空間,歡迎加入服務行列,可電寄養家庭招募專線0800-07-8585或網站https://fostercare.ccf.org.tw/。
新聞出處:聯合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