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家有本 ︳尋親達人7年助20多對母子重聚 最遺憾親人咫尺之遙絕情拒認
【責任編輯:黃志宏】2021/11/28
「只要有緣份,一定會找到!」從事藝術工作的蕭愛冰Winnie因接觸到60年代被送往海外收養的孤兒,意識到昔日本港棄嬰情況普遍,在7年前成立尋親網站,至今成功助20多個家庭重聚,但最遺憾曾有一位女士雖奇蹟地尋獲失散半世紀的親人,對方卻因種種原因拒絕相認。
Winnie 1996年畢業於香港大學,主修藝術,曾修讀香港口述歷史課程,翌年在香港理工大學設計碩士畢業。助人尋親起源要追溯到1999年,當時Winnie經朋友介紹下,接觸到第一位尋親者祈美恩。 美恩出生時被棄於大埔診所門口,後來被送往粉嶺孤兒院(Fanling Babies Home),7歲再被送往美國收養,曾因特意回港尋找親生父母,惜空歡喜一場。
至2006年美恩找到當年粉嶺孤兒院的副院長,得悉50、60年代有大批難民從大陸湧至香港,因無生育計劃或貧困,被迫放棄親生骨肉,估計有數以百計棄嬰經他手送往外國收養,在其介紹下美恩結識另一名被領養的孤兒「清華」,始知自己並非個別例子。清華透過建立網站,成功聯繫到一群來自粉嶺孤兒院、身世相近的同路人,約50多人更曾回港相聚,當時Winnie被美恩的決心打動,於是幫助他們借助媒體力量尋親。
一次成功堅定助人之心 成立尋親網站
最初Winnie只為「幫朋友」,但2014年一次經歷令她心態有所改變。一位居於夏威夷的尋親者Mandy找她幫手,由於屬保良局個案,資料較齊全,有生母姓名及住址,亦知道當年生母只有10多歲,因屬未婚媽媽被家人強迫棄嬰。
由於Mandy生母姓氏較特別,Winnie尋獲一個Youtube頻道,片主與其生母姓氏相同,其中一段片更提及移民加拿大後,回港重遊舊地,舊居地址正與Mandy生母一樣。她著Mandy嘗試與片主聯絡,證實對方便是她的姨姨。
7年助20多個家庭重聚
這次令Winnie體會到社交媒體的力量,決定創立尋親網站「Look4mama」,收到尋親者求助後,將其兒時相片、出生日期、被遺棄及收養地點等資料整理後上載網站,並分享至facebook的尋人群組。
過去7年,她先後百多宗求助個案,成功助20多個家庭重聚,大多是經保良局收養個案。然而尋親過程如同大海撈針,經常用盡方法也一無所獲,Winnie也會感到氣餒,「明明已有姓名、很多資料,卻一直找不到更多線索。」
最棘手要數五、六十年代「留產所」的非法收養個案,父母因家境窮困將親生骨肉拱手讓人;有人則為求子「買肚」,惟當誕下女嬰便會棄嬰。由於他們的出世紙上「父母姓名」一欄直接填上養父母姓名,而「執媽」亦未有記錄親生父母資料,實在無從稽考,除非生父母主動相認。
最大遺憾咫尺之遙拒相認
有一個個案令Winnie留下最大遺憾,在2010年時一位女士欲尋找失散數十年的妹妹,她指母親臨終時透露,當年將初生幼女交予友人棄於長沙灣香港紗廠外;直到2018年,Winnie收到另一位中年女士尋母求助,當年她在孤兒院被送往美國收養,文件資料正正寫有她在同一年份被遺棄於香港紗廠外,如此巧合令Winnie大吃一驚,立即助她與「家姐」聯絡,
「我說找到一位很可能是你的妹妹,現在身居美國,但對方卻指已事隔8年,自己年事已高,加上家人反對,著她『唔好搞咁多嘢』,因此拒絕相認。」
Winnie多次致電對方求見,惜對方堅決拒絕,甚至將Winnie的電話號碼封鎖。
尋親講緣份 為求助者心理輔導
尋親也講求緣份,一些求助者尋尋覓覓超過十年也毫無進展,有人則以為成功尋回至親,卻在最後一刻失望而回,
「試過有一對出生年份、住址種種跡象也很似,但驗DNA才發現不相配,最後因打擊太大而放棄尋親。」
故此Winnie也很重視對求助者的心理輔導,有時會提醒他們出結果前勿抱太大希望,又會介紹尋親者互相認識開解。
為助人犧牲藝術創作
比起正職藝術工作,Winnie投放更多時間在「副業」上,甚至會為此放棄教藝術班的工作機會,
「除了日間為幫人尋親而減少創作時間之外,半夜後更要做各種尋親調查工作!」
儘管如此,Winnie認為尋親工作為她帶來的得比失更多,有時更會將這份情感加入作品之中,而成功助人尋回至親帶來的喜悅,也是無法比擬,「曾經助一位尋親者找到媽媽,兩人重遇第一次飲茶時已相當投契,好像完全沒有隔膜,我自己也很開心。我一直相信有緣份就一定可以重聚,會繼續為其他尋親者追尋下去。」
新聞出處: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