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追新聞》寄養兒失聯!愛心媽媽溫情揭「寄養家庭」內幕
【記者賴鵬翔、陳韋宗/台北報導】2020/08/20
「我又沒有犯什麼錯!為什麼把我送來這?」許多被安置或送到寄養家庭的孩子,內心都有同樣一句疑問。台灣每年有約5千名兒少,因原生家庭發生問題,失去照護能力,而需要被安置到機構或寄養家庭,但近年寄養家庭數量下滑,疫情又衝擊社福機構募款收入,讓原本照顧孩子長大的保護傘,出現隱憂。
本集《自由追新聞》將透過三段受寄養童的故事,帶您看見孩子們心中的缺角,以及寄養家庭承受的心理壓力;究竟台灣社福制度該如何走?才能讓孩子健康、快樂平安長大。
寄養兒失聯!愛心媽媽溫情喊話
投入寄養家庭20多年的徐媽媽,前後照顧超過35位寄養童。小東(化名)小時候跟著爸爸常常以公園為家,被通報社會局後,輾轉安置到徐媽媽家,在家庭的溫暖下長大,卻在回到原生媽媽身邊後失聯;徐媽媽心疼說,這是最讓她掛心的孩子,不知道小東現在過得好不好?
另一位受安置童小福(化名)則是進入第一個收養家庭一段時間,被二度棄養,轉送到機構安置。小福踏入機構的第一天,崩潰大哭2個小時,不解這些家人「為什麼放棄我」?當要重新再到新家庭時,小福更無助地問社工,「這個家庭會不會又把我丟回來」?
小芬媽媽投入寄養家庭僅1年半,第一個接到的孩子是受虐兒。小芬媽說,孩子才6個月大,生父狠心施虐,孩子有大半時間都躺在醫院,等待身體創傷復原後,還需要接受早療,等到孩子終於學會走路,又返回原生家庭,讓小芬媽擔心不已,「只能祝福她,畢竟是回到媽媽身邊,會比較幸福吧」。
寄養家數量下降 期盼社會支持
早年投入寄養家庭的父母,如今都已5、60歲,逐漸退場,但年輕家庭晚生育、拚事業,導致新血難覓。近年寄養退場家數更高出新進家數,曲線出現「死亡交叉」,第一線社福團體也十分擔心,目前7成兒少安置在機構,僅3成能進入寄養家,照護能量是否能延續?
從中央到地方政府,近年透過提升補助、增加招募獎勵,或提供喘息服務,藉以增加寄養家庭數量。而「振興券」也成了社會幫助機構安置兒少的方式之一,讓期待上學的兒少不至於沒了後盾,讓這群無辜的孩子,能在社會支持下成長。
新聞出處:自由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