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是我們仨番外篇】願花半生照顧你 台灣第一位男同單身爸爸Frank的故事
【文|曾芷筠,攝影|鄒保祥,影音|鄒雯涵】
3年前,Frank以單身爸爸的身分收養了一歲的Kevin。「人生上半場我努力念書、工作,該做的都做了。走到下半場,如果一直一個人,關注的就是自己,少了價值感。如果還可以做點事情,我希望可以承接另一個需要照顧的生命。」Frank在49歲時提出申請,也研究國外案例,明白只要夠愛孩子,單身者收養的家庭並不比夫妻更差。在收養期待表上,他勾選願意收養「父母服刑、吸毒的孩子」,等待一年半,迎來1歲的Kevin,一見便相當投緣。
小小的Kevin因為母胎帶來的腦傷,影響神經系統發展,加上可能因為嬰兒時期外在刺激不夠,導致肌肉發展遲緩。「我們說七坐八爬,Kevin剛來的時候已經一歲,卻還不太會爬。」Frank請育嬰假帶著他做復健治療,醫生建議在家中常讓孩子練習爬樓梯訓練肌肉,短短幾個月,Kevin便已趕上同齡孩子進度。
Frank以前沒有照顧嬰兒的經驗,為了準備當爸爸,他特地去考保母證照。我們看著他幫Kevin換褲子、小便,Kevin趴在肩膀上,「爸爸!爸爸!」不斷喊著。
「當爸爸真的是五味雜陳,酸甜苦辣都有,他二歲時開始發展自我,講什麼都不聽、一直唱反調,我又很容易緊張,就很挫折。」他說有段時間,因為太緊繃,時常對與兒子之間的關係感到焦慮,擔心不夠親密,也擔心孩子長大會怨他:如果你當初沒有收養我,我是不是有可能被出養到國外?
實務上,孩子若年齡較大(超過3歲)、有身心狀況或特殊家庭背景,較難找到適合的收養家庭,同時也需要評估家長是否有經濟能力、客觀條件照顧這樣的孩子。若國內找不到適合的收養家庭,機構才會協助辦理跨國境出養。衛服部社家署統計,以2019年而言,出養到國外的案件有147件,按照收養人數依序是:美國(48)、瑞典(41)、荷蘭(15)、澳洲(12)、挪威(9)、丹麥(6)、加拿大(5)、義大利(5)、德國(4)、芬蘭(2)。
近5年,收養成功案件及寄養家庭數都有下降趨勢。社家署統計,2019年較2015年減少約2成,由於育兒成本高、家庭支持系統不足、人工生殖科技進步等因素,影響台灣人的收養意願。其中近親或繼親收養約占72%,無血緣收養約占28%,每年約不到300個家庭。以Kevin而言,若不是被Frank收養,亦無法幸運被出養到國外,剩下的路或許是在育幼院長大。
Frank初期心中隱隱擔心Kevin長大後會不諒解、不接受自己,這不只是他,也是許多不分性傾向的養父母會有的擔心。但時間久了,Frank與孩子之間的互動愈來愈自在。他是社工,長期陪伴無家、失依的青少年,「青少年是最敏感的時期,收養時我也考顧過,孩子到青少年時,我有沒有辦法搞定?因為這個經驗,我會比較有信心,知道怎麼從小好好建立關係、怎麼跟他溝通,增加收養孩子的信心。」
他更擔心自己有年紀了,陪伴孩子的時間不夠長,或是去學校接他下課,孩子會不會覺得丟臉?「有聽人說過覺得自己爸爸很老,不敢讓同學看到。」Frank的父親是外省老兵,相差四十多歲,他曾陪著年邁的父親返鄉探親,回顧自己的生命經驗後,他現在更坦然。
〈民法〉規定收養人年紀必須比被收養孩子大20歲以上,各個收出養機構也有不同經驗法則,兒童福利聯盟便規定收養人與被收養孩子的年齡差距必須在50歲以內,Frank與Kevin剛好符合。這也是為什麼Frank努力維持身體健康,期許自己還可以照顧孩子20年,直到他長大成人。
我們在海邊吹著風,Frank淡淡地說,他對家人、伴侶都看得很淡,收養孩子是為了想奉獻,讓自己與他人的生命更有意義,因此不會過度期待孩子一定要怎樣。「如果有一天,他長大了,想要回到原生家庭,我也會祝福他,人生就是這樣因緣聚散。如果真的到了那一天,也只能接受。有時候他會問媽媽在哪裡?我會跟他說媽媽在哪裡,只是不能照顧你。如果他想看媽媽,我也會請機構幫忙安排見面。」收養方與出養方要聯繫,按照法規,都必須透過機構安排,孩子也從小就被告知自己的身世。與上個世代往往是等到孩子長大後才自己發現或被告知,感到衝擊,已是相當不同的觀念。
Frank陪Kevin玩沙坑、跳彈簧床、比賽跑步,如今四歲的Kevin健康活潑。收養關乎彼此一輩子,Frank相信這是上帝給他的任務,要做孩子一生的堡壘。
新聞出處:鏡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