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法周年1】同婚仍無法收養 伴侶、小孩只能選一個
【聯合報/記者何定照】
同婚專法去年517通過,立法周年將至,許多同志仍無法像異性戀在婚後當爸媽。同志團體指出,不少同志早以單身身分收養小孩,再與伴侶共同撫養孩子多年,卻因專法規定同志只能收養另一方「親生」子女,婚後無法成為伴侶婚前收養孩子的合法家長;也有同志婚後想收養小孩,社工單位說礙於法令,得先離婚才能收養。
人工生殖 只限不孕夫妻
另外,由於人工生殖法規定只有不孕夫妻才能做人工生殖,不少同志多年來只能到國外進行相關技術。許多女同志原本準備就緒、即將出國,卻逢疫情打亂計畫,金錢與心力白費又傷身外,更怕受孕機會隨著年齡增長遞減,期盼人工生殖能對女同志開放。
同志伴侶 只能收養另方親生子女
民法未限制單身收養,有女同志在5年前以單身身分收養小孩,再與伴侶共同撫養,一家雖然和樂,卻因伴侶間、伴侶和小孩間欠缺法律關係,在就醫、銀行開戶等生活大小事頻遇阻礙。
去年她們終於可合法結婚,兩人關係總算有保障,伴侶卻仍然無法成為小孩法律上的家長。她們說,若是異性戀夫妻,不論是婚前一方收養或婚後共同收養,都不會遭遇阻礙;但為何法律明明已承認同性婚姻關係,卻不能比照異性戀夫妻合法收養小孩。
法律上無家長身分 照顧很卡卡
台灣同志家庭權益促進會秘書長黎璿萍表示,類似的同志伴侶有多對,都很焦慮。有人以單身身分收養6個月大嬰兒,婚後須雙方共同照顧,伴侶卻因沒有法律上的家長身分,無法請育嬰假。也有人是從育幼院等機構收養小孩,憂心萬一自己離世,伴侶卻無法依法接續照顧小孩,「難道要讓小孩重回育幼院?」
同志想在婚後收養小孩,就更不可能。黎璿萍說,有些同志伴侶詢問社福單位共同收養可能,都被告知除非離婚恢復單身,才能收養。彩虹平權大平台執行長呂欣潔說,有同志已收養小孩,因為擔心婚後被質疑不可與伴侶共同撫養小孩,還不敢結婚。
同運團體籲修法 刪除「親生」一詞
黎璿萍、呂欣潔都說,同志伴侶共同撫養小孩,比起原先單身撫養,對小孩有更佳利益,希望相關單位正視。她們建議,可刪去專法第20條「親生」一詞,同志共同收養也應準用民法相關規定,讓同志伴侶比照異性戀夫妻。
人工生殖法造成的同志生子困境,也在疫情下凸顯。呂欣潔去年結婚後,就積極想懷孕生子,但因人工生殖法規定僅不孕夫妻可使用他人捐贈精子進行相關技術,她只能到國外進行。原本她經過多月服用荷爾蒙等調養,並已先在國外由醫師取卵,排定5月將受精卵移植體內;如今受疫情限制,計畫大亂。
無法在台人工生殖 出國變數太多
「對女同志來說,每延遲一個月,都很心慌!」呂欣潔說,到國外做人工生殖要價不斐,相關身體調養也頗費金錢等成本,許多女同志等準備足夠,往往都卅好幾,像她也已37歲。如今除了她,還有人施打荷爾蒙到一半,或正要去取卵,都暫時喊停。
台灣同志家庭權益促進會辦公室主任朱家瑢說,除了以上問題,許多同志還有請假困擾,尤其原本安排兩人一同前往,計畫暫停後要等兩人能再同時請假,實行難度大。依同家會所知,受影響同志超過百對。
「若不是國內不允許,大家為何要到國外?」朱家瑢表示,國內人工生殖技術已很成熟,大家若非不得已,根本不想花大錢到國外,還得因存錢延遲懷孕時間。現在疫情更造成許多人計畫一延數月甚至半年,未來情況也不明;女性懷孕有黃金時間,「對我們來說,每個月都很珍貴。」
是否放寬? 衛福部仍研議
同家會和呂欣潔都說,希望人工生殖法放寬現行「不孕夫妻」定義,過去該法針對異性戀行為,如今同婚已通過,應也適用同志。他們說,現行法律不讓同志婚後收養小孩、也不能人工生殖,等於斷了同志生養小孩的路,「這不人道」。
針對人工生殖法是否可放寬規定,衛福部表示還在研議。
新聞出處:聯合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