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孩子來說,收養是一件複雜又難以瞭解的事,因為收養包含了有兩對父母親以及從原生家庭轉移到收養家庭等等和別的孩子不一樣的際遇,養父母如何該向孩子解釋這這兩件事呢?又如果在告知的過程中難免引起孩子的負面情緒或是不好的感受時,養父母該如何處理?
由於年齡層的不同,孩子的心智發展過程也不盡相同,因此解釋「收養」時,我們能用符合孩子年紀的字眼,經常且重複的告知,當孩子達到一定的成熟度時,他自然有能力將片段訊息組合而成為完整的概念;有許多收養父母會說:「孩子太小了聽不懂」或是「等他上高中、大學或是結婚後再告訴他吧!這樣他就不會受到傷害了!」
「收養」應當是父母和孩子必須共同分享的生命歷程,所以收養父母應該將「收養的事實」和孩子溝通、讓孩子接受、並與孩子共同分享得來不易的喜悅。
確認孩子發問的動機
在孩子的成長歷程中,或多或少都會提出一些關於出生或過去的問題,問題的種類不勝枚舉,很多都讓養父母緊張的以為孩子要問身世了。對父母來說,重點是要搞清楚孩子的問題,知道他們提問的動機是什麼,才能滿足孩子的疑問。
例如孩子問起:「媽媽,我是在哪裡出生的呀?」,這時媽媽可能會不知該如何回答,有的可能會隨便編個謊言帶過,有的可能會將身世全盤托出,但其實有一種很好方式,就是再反問回去:「怎麼會想到這問題呢?」,其實會了解孩子的背後動機很單純,只是家長因為緊張擔心而把事情嚴重化。
孩子:「媽媽,我是在哪裡出生的呀?」
媽媽:「你怎麼會突然對這個問題好奇呢?」
孩子:「因為老師要我們回家問,然後大家都要對自己的出生地做介紹!」
建立家庭組成多元化的概念
家庭並不是僅有單一形式,核心家庭、收養家庭、單親家庭、繼親家庭、同居家庭、同志家庭、隔代教養家庭…這些都是家庭。家庭的主要工作與任務,就是讓每個成員可以被教育、保護,感受到溫暖與愛,能穩定健康的生活下去。
孩子是從哪裡來的?世界上每一個人都是透過母親懷孕後生下來的,收養來的孩子當然也是母親辛苦孕育出的寶貝,不會有人像孫悟空一樣是從石頭蹦出來的。被收養的孩子在人生中比其他孩子多經歷了一次環境轉換,而不論過去如何,孩子都是在溫暖又充滿愛的家庭長大的。
※ 建議您:
藉由說故事、看影片、繪畫或飼養寵物,幫孩子建立家庭的多樣形式與功能。畢竟處於一個全球化的世界中,孩子會有機會接觸各式各樣人種和文化,當然也包括各式各樣的家庭。在做身世告知準備的同時,你也為孩子的適應能力和世界觀上了一堂寶貴的課不是嗎?
營造適合討論收養話題的環境和態度
年幼的孩子通常是透過「問問題」來學習,當孩子在提問時,他們需要一個明確且真實的答案,年幼的孩子甚至不需要知道事情的來龍去脈,也不想知道所有細節。得到答案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養父母回答的態度要讓孩子感到愉快自在,可以繼續發問。想想看,你問問題時,希望對方的表情語氣是樂意回答、開放的?還是逃避、拒絕的呢?如果你跟某人的第一次談話是被拒絕或害怕不安的,你會想再找他說話嗎?
與孩子討論身世的情境也很重要。在一個安靜、舒適且熟悉的環境下知道自己生命中的大事,對孩子而言是比較舒適、可以放任問題跟情緒出來的。反之,沒有人能夠在吵鬧的聚會或公共場合中,自在地談論個人隱私。
請記住!不論孩子年紀多大,溫暖的語氣與正向開放的態度,將是您能和孩子持續討論身世的重要元素!
從小且持續的告知過程
身世告知在生命中佔有重要角色的事,無法一次描述就完整說明前因後果,也不宜一次全盤托出,循序漸進的慢慢說明,對孩子和養父母都是比較好的方法。透過每次的告知,了解自己和孩子的想法、情緒以及吸收程度,然後視反應做調整。
許多父母基於擔心或緊張,一直拖延到孩子成年都沒做任何解釋,直至逼不得已的情況下攤開一切,例如親子間為了孩子的行為或家庭規範而意見不合時。這種情況下的告知通常可能會造成親子關係的緊張,突如其來的打擊跟情緒只會加深對收養的負面看法,讓彼此不願再一起談論這議題。
以平常心看待收養
於養父母而言,身世告知議題是一個敏感的話題,甚至感到擔心、恐懼,也不知道該在何時與孩子談論,就像和孩子討論性教育一樣。被收養的孩子可以敏感到父母的逃避與不安,為了避免讓養父母傷心難過,而選擇避免談論關於收養的議題,但這對親子間並不是好事,可能會因為疏於溝通而造成親子關係愈來愈疏離。
從小灌輸孩子收養的概念,包括不是每個人都會和親生爸媽住在一起、家人不一定都要長的像等等。讓孩子從小覺得收養不過是家中許多話題中的一個,如此當父母要說明身世時,就會比較容易開口,孩子的接受度也高。
※ 建議您 :
- 與孩子一起觀看有關收養的影片、繪本、故事,藉此了解孩子對收養的認知程度,同時也可以引導孩子討論收養的概念(請見參考書單)。
- 養父母可以利用特別的日子與孩子一起分享收養的喜悅,例如父親節、母親節、孩子的生日或是你們自訂的收養紀念日。
盡可能描述事實而非善意的謊言
養父母可能會為了想保護孩子而編出另一套關於孩子身世的說法,但這對親子關係來說是個不定時炸彈,因為您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可能透過其他管道,例如鄰居、親友、或是一起遊戲的親友小孩,而早已經對被收養的事略有所聞。
※ 建議您:
孩子: 「我是不是媽媽生的?」、「我從哪裡來的呢?」
媽媽:「天底下所有的小孩都是媽媽生的,你當然也是媽媽生的,只是你是從另外一個媽媽的肚子生出來,然後你來到我們家,成為我們的小孩。」
這樣的回答是真實的,孩子會滿意的知道他跟其他朋友一樣,都是媽媽生的,只是生他的媽媽與照顧他的媽媽不同。至於差別在哪裡?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陸續提出疑問,依孩子的理解力給他更多誠實的說明吧!
談論到親生父母及過去背景時,請不要用批判的言語
也有養父母願意與孩子討論身世的議題,這相當值得鼓勵與讚賞。需要注意的是,當談論到孩子的生父母時,請用正向或是中立的態度,不論生父母過去做了什麼,請不要加上個人的評價或情緒,這並不會讓孩子比較愛養父母,反而會讓孩子覺得自己也不好,下面我們就兩種孩子的背景來說明:
一、有出養人(生父母)的被收養人:
談到生父母時,要怎麼稱呼才好呢?建議可以用生父母的姓氏或名字,例如「陳媽媽」或是「淑惠媽媽」,盡量不要用「真的媽媽」、「第一個媽媽」,這會讓孩子困惑,可能會認為還有「假的媽媽」、「第二個…第十個媽媽」等等。如果孩子有疑問:「那誰才是我真正的媽媽/爸爸?」時,建議您不妨和孩子討論一下心目中「真正的媽媽」是什麼樣子?或是用下面四個簡單的問題和孩子聊聊:
- 誰每天講故事給你聽?
- 誰每天送你去上學?
- 誰每天送你上床睡覺?
- 誰每天煮飯給你吃?
請您記住!我們並不是要否定原生父母存在的價值,但我們可以透過討論上述問題,協助孩子理解有兩對父母的概念,以及這兩對父母對孩子來說都是真正的父母,只是用不同的過程和孩子建立關係。
二、 棄嬰:
對收養棄嬰的父母來說,要如何用正向的語言向孩子敘述過去的背景,難度更勝於知道生父母身份的孩子。因為棄嬰顧名思義就是被遺棄的孩子,不論對誰都是一件難以接受的事情,更何況是對於正在發展自我認同、尋找自我價值的孩子。下面是可以參考的說法:
- 雖然你是在公寓樓梯間被發現,但你的生母這麼做,我們相信她一定是希望你可以儘早被發現並被好好照顧。因為那個的地方每天都有很多人經過,也因為這樣,你很快就來到我們家,成為我們的寶貝。
- 若孩子問到養父母也不清楚的資訊時,例如:生我的父母長什麼樣子?他們多高?不妨直接告訴孩子你也不清楚。畢竟沒有人能對自己沒經歷過的事情做清楚的回答。若孩子很執意要知道,用「反推」是個不錯的方法,例如孩子有大眼睛、修長的四肢,就可以反問孩子,覺得自己的大眼睛應該比較像生父還是像生母?四肢修長又是可能像誰?讓孩子有想像的空間,彌補沒有真實訊息的缺憾。
允許孩子發洩情緒
告知結束後的陪伴也很重要。孩子可能會有一些情緒,生氣、難過、哭泣,尤其是敏感的孩子,給孩子一個安全可靠的環境發洩情緒並且適度安撫。不論孩子的反應為何,給他一個深深的擁抱,告訴他爸媽有多愛他、他永遠是家裡的寶貝,可以幫助孩子接納被收養的事實。
孩子有權利決定是否透露收養這件事
養父母必須記住,孩子是收養關係中的主角,應由孩子決定是否要將這件事透露給其他人知道?可以給誰知道?知道多少?怎麼說才好?畢竟沒有人希望被介紹為「我們收養的孩子」。雖然養父母可能出於驕傲與開心而如此表達,但這會讓孩子覺得自己被排除在這個家庭之外。當孩子夠成熟也懂得如何回答問題時,詢問孩子的意見,幫助孩子一起想一套孩子覺得可行的說法,在需要時用來向同學、鄰居、老師、親友等人說明收養這件事情。在與孩子一起討論說法的同時,記住要告訴你的孩子:「這麼做絕對不是因為收養是件丟臉的事情,而是因為我們不需要向每個人交代屬於我們家庭的秘密。」
關於不同年齡的告知技巧
- 身世告知是持續不斷的溝通過程,不論在孩子幾歲的時候講,都不是一次就可以結束的。
- 營造自在、雙向的親子溝通,讓孩子想問的時候可以問。
- 即使錯過從小告知的機會,或是曾經用了善意的謊言也沒關係,只要願意對孩子誠實,任何時候都是再開始的好時機。
- 孩子比爸媽更不安、焦慮,給孩子愛的保證,讓他確信不論發生什麼事,都永遠是"我們"的孩子。
一、上小學前:3-6歲
「媽媽,我是從你肚子出來的嗎?」
正在念幼稚園的妮妮有天放學回家後,問媽媽…
妮:「媽媽,老師說現在的醫生很厲害,娃娃在肚子裡還沒有生出來,就可以知道是男生還是女生,那我在你肚子裡的時候,有沒有去照超音波呢?」
媽:「妮妮,媽媽因為肚子生病了,所以沒辦法生娃娃,也沒做過超音波,你是從另外一個媽媽肚子出來的。但媽媽真的很高興你能成為我女兒。」
四歲左右的孩子很喜歡問小寶寶的事情,碰到這種問題,很多爸媽會措手不及,心想我該講多少?認真的爸媽可能會鼓足勇氣、鉅細靡遺地細說從前,最後發現孩子可能一頭霧水、或是聽到一半就跑去玩了。不要太緊張,仔細聆聽孩子的問題,孩子好奇的是他怎麼出生的?這是每個孩子都很有興趣的問題,跟親生或收養沒有任何關係。對於孩子詢問出生時的細節,就你所知告訴他,你也可以問孩子的生父母或當初經手的機構社工員;如果沒有資訊,就老實告訴孩子不知道。
對很多媽媽來說,最難回答的莫過於跟孩子解釋不是從媽媽肚子出來的。一方面,這表示你得告訴孩子他有兩個媽媽,另一方面這可能會勾起不孕的失落。你得先檢視自己對不孕這件事的感受,如果仍覺得空虛或十分難受,建議你先處理自己的議題,找可信任的人或專業人員談談,免得在孩子面前過度情緒反應而嚇到孩子,甚至讓孩子從此不敢再提這件事。四歲左右的孩子很喜歡問小寶寶的事情,碰到這種問題,很多爸媽會措手不及,心想我該講多少?認真的爸媽可能會鼓足勇氣、鉅細靡遺地細說從前,最後發現孩子可能一頭霧水、或是聽到一半就跑去玩了。不要太緊張,仔細聆聽孩子的問題,孩子好奇的是他怎麼出生的?這是每個孩子都很有興趣的問題,跟親生或收養沒有任何關係。對於孩子詢問出生時的細節,就你所知告訴他,你也可以問孩子的生父母或當初經手的機構社工員;如果沒有資訊,就老實告訴孩子不知道。
通常這類問題是爸媽首次面對身世議題,也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你可以像上面案例的媽媽那樣回答因為肚子生病了,或是利用故事告訴孩子是從另一個媽媽的肚子出來、如何來到家裡、成為家中成員的過程。孩子聽到父母的解釋後可能會喔一聲,然後繼續玩手邊的玩具。爸媽可能會訝異孩子的反應如此輕描淡寫。是的,因為這年紀的孩子注意力很短,這樣的回答通常就能滿足。如果他繼續發問,你可以依他的問題繼續做誠實簡單的回答,直到他滿意。
※ 小技巧:
- 秤秤看遊戲: 如果你知道孩子出生的體重,可以一起玩秤秤看遊戲。拿出家裡的體重計,跟孩子一起尋找家裡的物品,弄成跟孩子出生體重相當的組合,讓孩子抱抱看、感受一下他出生的重量。
- 猜猜看遊戲: 猜猜看的遊戲可以滿足孩子的想像。問孩子:「你猜,你出生的時候是怎樣呢?」和孩子一起討論、加入許多細節,例如身上穿的衣服、當天的天氣,這過程會讓孩子充滿興奮跟愉快,也讓孩子有一種決定感,彌補不知道的失落。如果你的孩子喜歡畫畫,也可以讓孩子畫出想像的畫面。
「我不是從媽媽肚子出來的,我跟別人不一樣。」
學齡前的孩子很關心和別人一樣或不一樣這種問題,例如說性別差異、頭髮長度、膚色深淺等。他們一方面想跟別人不一樣,來凸顯自己的優越,例如我有洋娃娃而你沒有。另一方面,他們很在乎別人對他們是什麼看法,也就是好或不好這種二分法。所以爸媽要小心說話的態度,包括正向接納的氣氛、幫助孩子瞭解收養的概念、只是一個跟別人不一樣的點,就像身高或性別的差異。爸媽可以利用觀察生活周遭的人事物來讓孩子學習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有別人身上沒有的特點。
※ 小技巧:
找找看遊戲: 你可以在生活中引導孩子去觀察相似物品間的差別。例如走在路上時可觀察路上的汽車大小或顏色?觀察家裡每個人的身高或膚色?市面上有些書專門用來訓練孩子的觀察力,從很像的兩幅圖畫中找出哪裡不一樣?透過這種好玩的遊戲,可以幫助孩子接納所有人事物間有不同是正常的,沒有好壞的差別。
「我不是你生的,你會不會突然不要我?」
孩子開始學習團體生活,例如上托兒所或幼稚園,但他們仍然十分害怕與爸媽分離,安全感不夠的孩子可能會用生氣和否認來掩飾心理的不安。例如聽完你說他不是從你肚子出來的,可能會大聲說不要!或是事後重複問你同樣問題,或一直說我好希望我是媽媽生的。面對這類反應,有些爸媽覺得晚點再說好了,有的爸媽會不忍心而用善意的謊言,告訴孩子他是媽媽生的、剛剛是開玩笑的。
然而,我們不贊成你逃避或是說謊。如果轉移話題或忽視,孩子會學到這是一個爸媽不喜歡談的話題,未來你們會很難討論這件事,也會影響孩子對你的開放度。你可以再一次簡單誠實地告訴孩子收養的事實,強調雖然不是爸媽生的,但永遠是爸媽的孩子,這是孩子永遠的家,然後抱抱他、讓他感受你有多愛他。孩子有情緒是正常的,允許孩子哭泣或生氣,你可以抱他或陪他,做一些喜歡的事如念故事書、玩積木等等。
※小技巧:
生娃娃遊戲: 有的媽媽會跟孩子玩生小孩的遊戲。讓孩子鑽進棉被或媽媽的裙子裡,假裝被媽媽生出來,還要像貝比一樣哇哇大哭。這是一種滿足孩子渴望從媽媽肚子出生的遊戲,孩子可能會玩上幾次或一段時間。
廷廷是個棄嬰。中班時,某天家中養的狗生了小狗,廷廷於是問媽媽…
廷:「媽媽,你生我的時候,我也是這樣被生出來的嗎?」
媽:「寶貝,你是從另一個媽媽的肚子出來的,社會局的阿姨把你送來我們家。你要謝謝你的媽媽,很勇敢的把你生下來,把你交給我們照顧,讓你比別人幸福,擁有二個媽媽的愛。」
過這樣的對話,廷廷知道自己是收養的孩子,但他還是很希望自己是媽媽生出來的,常常說:「媽媽,我好希望我是妳生的!」媽媽聽到這樣的話,很開心也很心痛,一方面是感動廷廷如此渴望與自己有更深的連結,另一方面是難過自己的身體沒有辦法孕育下一代。媽媽利用長裙或棉被,讓廷廷鑽進去,再慢慢爬出來,廷廷就這樣被媽媽技術性的生下來。廷廷很喜歡玩這樣的遊戲,只要廷廷想玩,媽媽就會配合,整整玩了一年多。
二、小學階段:7-12歲
「生我的媽媽現在在哪裡?她在做什麼?她長怎樣?」
進入小學的孩子,抽象理解力更好,也對未婚生子、棄嬰、虐待、吸毒、坐牢等社會現象有大致概念。孩子開始會去想像生父母的長相、職業。這些對生父母的圖像拼湊是孩子建立自我的開始,爸媽要盡可能客觀中立、不帶批判地給孩子想知道的訊息。
順著對生父母形象的建構,孩子可能會有美好的幻想,尤其在跟爸媽有衝突時,例如爸媽處罰孩子時,孩子可能會說我的親生爸媽一定不會罰我。爸媽們總是很快就被孩子打到痛處,可能更加生氣而給予嚴厲的懲罰,導致親子關係緊張;反之則是不敢管,順了孩子的意。管教跟收養不可以混為一談,爸媽要對自己的父母身份有自信,讓孩子明白雖然不知道親生爸媽會怎麼做,但可確定的是說謊是不被允許的,所有的父母對於不對的事情都會管教小孩。
孩子可能會出現像是伴隨身世而來的行為問題,例如在學校無法專心、成績低落、欺負同學、說謊偷竊,收養父母會懷疑自己很早就告知身世似乎是錯誤的。尤其孩子如果是很早就來到收養家庭,經過這麼多年,養父母以為孩子早已接受收養身份,也認定是家裡的一份子,會對多年用心建立起來的親子關係遇到挑戰感到受傷,難免冒出「收養的果然就是會這樣」的悲觀想法。
※ 提醒您:
不論什麼樣的家庭背景,父母都會面臨孩子有上述的行為問題。收養爸媽不要立即將所有問題歸因到收養上,應該探究孩子是因為學習方法不對、還是挫折感、還是怕被責備才會有這些行為狀況出現。撇除這些原因,再來考慮會不會是因為在乎收養這件事情?
「我親生的爸媽為什麼不要我?」
孩子開始學會關心別人的感受,在學校會建立固定的人際網絡,在乎在他人眼中的形象,所以會更在乎生父母不能照顧他們的原因,會將這些原因歸咎於自己。孩子也容易對不能跟生父母在一起生活產生失落感,或是對生父母感到生氣,有的孩子會說希望不是生母的孩子,或認為生父母是不負責任的這類帶有情緒的話。提醒養父母,不能跟著孩子一起罵,這麼做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很糟。要讓孩子知道雖然沒有跟生父母在一起,但生父母還是因為出自於愛才出養,不要去否定或批評生父母,讓孩子能好好把生父母納入自我認同的整合中。你可以讓孩子學習換個角度來看待生父母,例如感謝他們給孩子健康的身體;對於棄嬰,可以說雖然不知道親生父母是誰,但他們把孩子放在廟或停車場等地方,因為會被很多人發現,所以這是愛孩子的表現,因為他們知道那裡常有人進出,小孩一定會被發現,也才有機會來到收養家庭。
養父母需要練習接納生父母,讓自己可以不帶批判、很自在地去跟孩子談他們。如果孩子接收到生父母是不好的訊息,那他也會覺得自己是不好的,或認為是自己有問題才會被出養。
「我不是親生爸媽要的孩子。你們會不會也不喜歡我?不要我?」
孩子會問更多、更深入的問題,可能突然有情緒或說出讓父母嚇一大跳的話,例如我是被丟掉的、我是人家不要的、我什麼事情都做不好,因為我是被收養的。孩子這些情緒化、否定自己的字眼,其實是不安全感的表現,在確認爸媽是否真的愛他、接受他的背景。有些爸媽們可能會納悶,明明跟孩子之間的關係很好、也不太責罵孩子,為什麼孩子會這樣想?
孩子這麼做真的沒有什麼道理,單純地感覺到不安、怕再度被遺棄,畢竟小學階段還是需要爸媽照顧,一旦想到如果爸媽怎麼了,我怎麼辦?或是如果親生媽媽情況變好,會把我帶走嗎?我不想跟爸媽分開,這類擔心自己不能永久在收養家庭的問題,就會渴望爸媽給予保證。
※ 提醒您:
你在解釋時必須盡可能不要將重點只放在一個原因上,讓孩子瞭解被收養是許多因素造成的,而收養是相較最好的選擇。你也可以在解釋時加入你對於能夠收養孩子、成為他的父母這件事有多感恩及喜悅。這一切的努力可以幫助孩子認定收養父母是他理所當然的爸媽,養父母對他所做的一切甚過於血緣。
三、青春期:13-18歲
「我是誰?」
青春期的孩子會想知道更多生父母的資訊,包括長相、個性、信仰和生活方式、專長、嗜好等,甚至想要見面。從十二歲到成年這段時期,孩子探究身世和自我認同的需求較以往強烈,即使不是被收養的孩子,也會在五官、身材高矮胖瘦、或課業成就跟才藝等各方面去和同儕比較,以此來認定個人的存在價值,這是青春期必經的探索過程。除了延續上述學齡期的處理技巧外,請依孩子需要給予更詳細的身世資訊,以及更開放雙向的討論空間。
「這行為到底跟收養有沒有關係?」
小堯三個月大就來到收養家庭,我們從小就利用相簿跟故事來跟孩子說身世。小學中年級之後慢慢讓他知道生母不快樂時會吸毒。到了青春期,小堯可以跟我們聊異性與學校生活,親子關係依舊親密,但有時我們因為小堯晚歸而多講了幾句,小堯會大叫:「你不能告訴我應該怎麼做。你們根本不是我真正的爸媽。」
第一次發生這種情況時,我們夫妻嚇呆了。那真的很受傷,我們一直問自己:「到底哪裡做錯了?」然而,我們很快就體會到小堯其實是在問:「我到底是誰?我是安安媽媽的孩子,還是你們的?還是兩邊都是?」
下次再發生時,我們只是告訴他:
「冷靜下來,小堯。」
「我們不是你的親生爸媽,我們多希望自己是,因為我們很驕傲能有你這麼棒的孩子,我們非常愛你。你可以生氣沒關係,但請記得,我們是你的爸媽,你永遠是我們的孩子。」
有幾次小堯接著開口問關於收養的事情,例如他到底像誰?他遺傳誰比較多?他跟我們夫妻有多像?我們告訴自己,小堯只是心裡不安,不是真的在比較或否定我們。當然,也有好一段時間他都關在自己房間,就是不和我們說話。雖然他從小就知道身世,但我們知道這時期的他就是需要時間跟空間,用自己的方式來再次接受這個過程。
青少年對於從父母講的話都會帶著挑戰質疑的態度面對,心中既期待成為獨立的大人,又擔心和父母疏離的不安全感。青春期的孩子突然有情緒、或突然成績低落、或都關在自己房間、不想跟父母出門,都是正常的行為。做父母的不要帶預設立場,例如:就是收養的才會這樣、果然知道身世就會如此。那只會讓你跟孩子陷入更衝突的親子關係。被收養的孩子比你更慌亂、不知所措,他需要父母包容跟陪伴。
※ 提醒您:
青春期的孩子也可能一點都不想談他的身世,他們正忙著長大、交朋友、準備升學。有時候,孩子的行為問題和身世沒有關係,純粹就是和一般孩子一樣的青春期情緒、或人際困擾、學習挫折。多一點關心跟觀察,少一點責備和情緒,不要把管教跟收養混在一起,那麼你就會聽到孩子心裡的話,知道問題在哪裡。
【摘錄自-兒童及少年收養資訊中心 - 收養知多少?如何與孩子談身世】